
林氏美容 Lâm Thị Mỹ Dung
河內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教授
研究領域
林氏美容於1983年及1987年分別獲得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(Kliment Okhridsky,Sofia University)考古學學士、碩士及博士學位。自1989年起,她受聘於河內國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,擔任考古學與越南傳統文化的講師。曾任考古學系主任及人類學博物館館長。
她的研究興趣涵蓋越南及東南亞的金屬時代、越南稻作農業與青銅冶金的起源,以及占婆考古學。
林氏美容教授於2023年退休,目前以合約專家的身份在河內國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工作,繼續從事教學、研究、課程發展,並指導考古學系歷史學院的年輕教師。
Óc Eo—扶南的海上貿易
考古與歷史研究證實,Óc Eo 文化為扶南王國提供了物質基礎,包括與貿易相關的城市中心、受印度文明影響的宗教遺址,以及以農業支撐的手工業生產中心[1]。中國史籍記載,扶南是一個位於湄公河下游的政治實體,範圍涵蓋今日的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國及寮國部分地區。然而,Óc Eo 並非完全等同於扶南,而是其經濟與文化的核心。
從地理範圍來看,Óc Eo 文化分布於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。Óc Eo - Ba Thê、Gò Tháp、Nền Chùa 等重要遺址,突顯了其在國際貿易中的關鍵作用。扶南的港口網絡作為東南亞與印度、中國及地中海世界之間的中介,促進了區域間的交流。
公元 1 至 7 世紀,隨著扶南的繁榮,Óc Eo 文化也達到了高峰,城市與宗教活動蓬勃發展。該文化深受印度影響,體現在梵文與帕拉瓦文銘文、印度教與佛教信仰,以及雕像、碑刻、浮雕等藝術品。然而,本地傳統依舊佔據重要地位,如自然崇拜、泛靈信仰與農耕習俗,使得外來與本土文化元素交融共存。
海上貿易是 Óc Eo 崛起的關鍵,其根源可追溯至 2500 年前的鐵器時代,當時同奈河(Đồng Nai)、Vàm Cỏ 河及湄公河流域的早期貿易網絡已初步形成。到公元前 3~4 世紀,東南亞的海域已融入全球貿易體系,與中國、印度及地中海世界相連。會安(Hội An)、沙黃(Sa Huỳnh)、Hòa Diêm、Óc Eo - Ba Thê 等港口促進了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交流[2]。考古發掘顯示,這些地區發現了來自上述區域的進口商品,而出口品則包括稻米、珠寶、雕像、香料與珍貴木材。此外,扶南進口的奢侈品,如寶石、黃金與白銀,顯示出其經濟的繁榮。
貿易推動了城市化、社會階層分化與宗教發展,促使印度文化元素進入當地社會,並促成商人階層的興起,影響了物物交換及貨幣使用等經濟活動。Óc Eo 的地理優勢,使其成為早期東南亞海上貿易體系中的關鍵樞紐。
Óc Eo—扶南海上貿易的衰落
到了 7 世紀,Óc Eo—扶南的海上貿易逐漸衰退,主要原因包括地理環境變遷、與室利佛逝(Srivijaya)的競爭,以及貿易路線的變化。
-
地理環境變遷:河流改道與沉積作用導致主要港口淤積,使得航運條件惡化,削弱了扶南在貿易網絡中的地位。
-
與室利佛逝的競爭: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崛起,控制馬六甲海峽,導致貿易重心轉移,使扶南喪失其區域中介角色。
-
貿易路線變化:隨著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直接貿易日益頻繁,扶南作為貿易轉運站的經濟基礎受到嚴重衝擊。
扶南的衰落為後續的真臘王國(Chenla)及後來的高棉帝國(Khmer Empire)鋪平了道路,這些王國逐步轉向內陸發展,並採取新的經濟策略。然而,Óc Eo—扶南的海上貿易遺產仍深深影響著後世的東南亞貿易格局,塑造了該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。
[1] Bùi Minh Trí, Nguyễn Gia Đối, Nguyễn Khánh Trung Kiên 2022, Văn hóa Óc Eo Những phát hiện mới khảo cổ học tại di tích Óc Eo – Ba Thê và Nền Chùa, Nxb. Khoa học xã hội, Hà Nội, tr.349.
[2] Lâm Thị Mỹ Dung 2024, Tiền đề, cơ sở hình thành của hệ thống thương cảng Nam bộ, bài tham gia HTKH QT “Hệ thống thương cảng Nam Bộ: Tiềm năng, vị thế và các mối giao lưu vùng, liên vùng, An Giang .